孩子,我應該留給你什麼?
好多年前的某一天,在一列北上的火車上遇見了一位媽媽,她帶著兩個孩子還懷著身孕。好心的讓座或許卸下了她的心防,侃侃而談地說起她的自家事。
已經生了兩個男孩子的她,肚子裡懷的依舊是男孩。為了他們孩子的將來,他的先生自願派到大陸去上班。
我對她說〝這樣一個人要照顧兩個小孩很辛苦的,更何況您現在又懷有身孕。〞她說〝沒辦法啊!誰叫我肚子裡的孩子又是個男孩呢?〞
這個回答讓我腦中浮現起相當大的疑問,這跟肚子裡懷的是男是女有差嗎?接下來她的話讓我清楚地明白,為什麼她先生非得要如此辛苦工作了。
現在的他在新竹市已經有三棟透天厝,而且還是靠近新竹科學園區喔!其實也沒什麼!因為是當初地價還沒飆漲的時候買的,那位孕婦謙虛地說著。
當初只計畫生兩個孩子,給孩子一人一幢再加上兩人養老,所以三棟剛剛好。可是突然間的懷孕打亂了她的算盤,現在的她為了這個肚子裡的孩子又要多買一幢透天房。因為物價波動太大,但是她又不想買距離現在的房子太遠的地方,所以只好忍痛再買一幢,現在負債兩、三千萬,所以不得不多打拼一些。
回家後的當天晚上夜闌人靜時,我將這件事情告訴了先生,他反而問我的想法為何?
我的想法:
第一、地球村的現在,孩子的未來並不一定在台灣,所以不要為他的前途留下牽絆。
第二、孩子的未來要靠他自己去努力。就像孩子想吃魚一樣,我會選擇教他如何釣魚?而非買現成的魚給他。
第三、經過努力奮鬥的果實才是甜美的,也才懂得珍惜。所以想要未來成為怎樣的樹?就該自己努力去成長,父母能做的只是適時加點肥料罷了。
我的想法竟然和先生不謀而合,他也是贊成給孩子魚竿。
在一篇閱讀導讀的文章中發現了一個故事,與您分享:
一個小男孩有一個好朋友,小男孩從小就跟這個好朋友每天形影不離,這個好朋是一隻小豬,而這個小男孩的爸爸是個以殺豬為生的屠夫,小豬養大了,有一天會是爸爸要屠宰的對象。
小男孩一直很怕小豬長大,他怕失去最要好的朋友。可是,小男孩不知道的是──爸爸也快死了,因為爸爸得了癌症,醫生告訴爸爸只剩半年的時間可活了。爸爸還是每天靜靜的工作,他想只剩半年了,更要好好工作,多賺點錢留給兒子過日子。
「除了錢之外呢?孩子,我還應該留給你什麼呢?」爸爸這樣想著。
爸爸告訴小男孩:「再過一陣子,我要殺你的那隻小豬了,到時候,請你當我的助手,在一旁幫我。」
小男孩不只悲傷,還很生氣。他想:「爸爸真過分!真殘忍!」
爸爸依然每天工作、殺豬;小男孩對小豬很不捨,全心全意珍惜跟小豬相處的每一天,也因為對爸爸的不諒解,小男孩要求自己要更堅強面對這一切,他不願在爸爸面前示弱。
到了該殺小豬的那一天了.......爸爸沒有殺小豬,因為爸爸在那一天死了。
小男孩靜靜的流眼淚,他終於了解爸爸的心意了。小男孩沒有嚎啕大哭,因為他對「失去」一直有準備,現在他更知道──爸爸要他一直有這種準備。
每個父母都愛孩子,愛的方式通常只想到「保護孩子、給孩子快樂、讓孩子得到很多」,但是,人生不只是一直得到的吧?我們還要面對很多「失去」。大一點的失去,是像那個小男孩一樣,失去至親;小一點的失去,有可能是丟掉一個心愛的玩具,或是一個好朋友搬家、轉學。這些不都是孩子每天都在面對的嗎?怎麼能不教呢?
怕孩子被綁架,最好的保護不是一天二十四小時跟著他,而是教他遇到狀況時如何自保;怕孩子生病,不要將他關在無菌室,而是教他懂得自我保健,萬一生病了,又該如何自救;怕孩子跌倒受傷,更要教他如何讓自己避免跌倒,萬一跌倒了,自己又該如何處理.....
愈是愛孩子,愈要想:「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他身邊時,我該留什麼給他?」讓孩子學會面對「失去」、面對不那麼完美的人生、有能力安慰自己,我想是必要的。
《莉莎的星星》、《獨自去旅行》、《好好哭吧》是三本以不一樣的故事討論「失去」這個議題的童書。說是童書,其實裡面有很多的涵義也是很適合大人用心想想的......
《莉莎的星星》講的是一個小女孩莉莎生病了,需要長期住院、不能去上學,其他小朋友對同學生病這件事的反應。有些孩子一開口就問:「莉莎生的病會不會傳染給別人?」有些孩子則是擔心莉莎會不會死......每一個孩子面對同樣狀況,所思所想都不太一樣,這就是個可以跟孩子好好討論的點。
最難過的是莉莎的好朋友班尼。莉莎生病後,班尼很自責,覺得一定是自己沒有對莉莎好,她才會生病。又在心裡偷偷許願要把玩具都送給別人,如果這樣可以使莉莎好起來的話.....
班尼的這些屬於孩子的天真、善意情懷,讀來真是令人動容。我們經由一個故事,看到了生命的美好,也學習到一種新的對應生命挫折的態度......
《獨自去旅行》則是用很童話式的可愛動物、鮮豔色彩去詮釋一個有點小悲傷的「失去朋友」的故事。兔子要遠行,浣熊、鴨子、大象雖然不捨,但大家以「回憶和兔子度過的快樂時光」來互相安慰,讓「失去」這個本來是負面的情緒,轉化成積極的生命能量。
《好好哭吧!》卻是由一個溫柔的死神說故事給孩子們聽,把生跟死、快樂跟悲傷、歡笑跟哭泣,這些原本看似對立、但並存的情感放在一起看,讓孩子理解生活裡本來就有正面和負面的東西,應該快樂去面對正面的、好的事情,也需要有度量接受生命中不好的、負面的人事物。
所有對孩子的發展觀察及研究報告都一再顯示,一個孩子將來賴以為生存的、足以跟別人競爭的能力,絕不是英文、數學、電腦這些技能,而是抗壓性、挫折忍受力、處理問題的能力、能不能自我管理、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、能不能體諒別人、跟別人好好共處.....等等這些作為一個人的完整人格特質。
技能,只要想學,一段時間就可以學會;天生的人格特質,則需要從小很精細的觀察、引導、培養,長大了,帶著這些特質去面對自己人生的種種問題,從小沒學會這些,長成大人了,人格特質成形了,再要彌補往往辛苦加倍,有時也未必能扭轉得過來。
一個有美好人格特質的孩子,不管父母在不在身邊、不管將來會碰到多艱困的環境和人事,我想他都可以自己泰然自若地生活下去吧!然而,這不就是每一個為人父母者最想要、也最應該留給孩子的?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