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得多,抱怨的多!
學得多,抱怨的多!
文/節錄自 蔡禮旭 老師演講 版權/佛陀教育基金會
圖/友立公司
這篇文章是知名演説家“蔡旭禮老師”的演講摘.
錄字字珠璣.字字智慧.是成人.學子.男男.
女該看的好文.裡頭有許多社會上早已遺失或
不被重視.及本末倒置的價值觀.道德觀..
是篇不可多得的人生箴言.Jane非常喜歡.忍
不住要大力推薦.文雖長些.確是受用一生.
希望大家能喜歡並受益.~Jane
~~學才藝的目的~~
現在的孩子學那麼多才藝,目的何在?假如是為了好面子跟別人攀比而學,那孩子學了這些才藝之後,不但沒有什麼好處,還會因為學雜了不紮實,還常想著向別人炫耀,就沾染了虛華的習氣。所以,家長的態度至關重要。
假如孩子學藝術,家長應引導他要有志向。
有了藝術才華要能造福人群,所謂社會國家者,應是互助之體也,每個人奉獻自己的能力與才華來利益團體。
比如 李叔同 先生作的曲子,現在還不斷陶冶人的性情。孩子要學音樂,也要像 李叔同 先生這樣,立定高的志向,要能「移風易俗,莫善於樂」,用音樂來改善社會風氣。
當我們這樣引導,孩子又有志向,相信他的學習一定會與他人有所不同。當孩子只是為了炫耀,那他所學的這一門才藝,絕對會遇到瓶頸而不能突破。
因為當他喜歡與人相比的時候,他就會患得患失,很情緒化,就不能向前突破。但如果孩子有志向,他會不斷鼓勵自己向前,所以志向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關鍵。
《朱子治家格言》提到,讀書志在聖賢,我們要抓到根本。現代人讀書都志在什麼?賺錢。目標錯誤了,所以現代讀書的人都讀得又氣又苦,因為考不好。相同的,很多學藝術的人也一樣,所以功夫就不能提升。
范仲淹讀書的目的何在?要找到一個可以為人民服務的機會。所以他的心境與只為了功名讀書的人相比,效果絕對不一樣。教育在「慎於始」,我們引導孩子學習才華、技能,也要有正確的觀念。
德與才孰為重
「唯德學,唯才藝;不如人,當自礪」。中國有句成語:「德才兼備」。這句成語告訴我們,德與才孰為重?德在前,才在後,所以德比才還更重要。
近代有一位書法家——林散之先生,被尊為當代的草聖,日本人對他的書法非常尊重,日本書法家到中國來,都會去他的家給他行禮,非常佩服他的書法,也佩服他的為人。
林散之 先生曾經說過:有德有才會愛才,無德有才會嫉才(會嫉妒人家),有德無才會用才,無德又無才會毀才。所以,假如我們要請員工,怎麼挑?要挑有德有才的,最起碼也要挑有德無才的員工。
因為有德行的人懂得包容,就會欣賞別人的才華,知道「見人善,即思齊」,懂得珍惜人才。
但是,假如無德而只有才華,那必然會嫉妒他人;假如連才都沒有,那就會毀才。
在春秋戰國,秦國的宰相李斯無德有才,所以他看到有才華的人就很嫉妒,他非常的嫉妒他的師弟韓非子,陷害韓非子致死。不止陷害韓非子,還陷害讀書人,所以建議秦始皇焚書坑儒,把歷代很多聖賢的教誨一併都燒了,這個罪業太大了。
後來李斯與他的孩子都沒有好下場,都受到腰斬東市的刑法致死。這是無德有才會嫉才。所以我們培養孩子絕對要先重德行,假如不重德行,孩子的才華培養得再高,他的人生也絕對不會幸福
。因為嫉妒別人,內心一定很痛苦,而且嫉妒別人也會形成人生很多的障礙,別人也同樣會嫉妒他,這是必須謹慎的地方。
我認識一位叫李傳軍的書法家,他曾經擔任書法的評審,在一次書法的評審中,發現有些學生的作品是老師代筆的。
這個現象好不好?假如父母與老師做出這樣的行為,事實上並非教育孩子,而是在誤導小孩,讓孩子覺得只要能夠達到目的都可以不守規矩,不擇手段。
這已在孩子的心靈種下很不好的惡因,往後就可能因為違犯規則而觸犯法律,人生有可能因此而毀了。
所以「德」才是人一生事業的根基,不紮好很危險。就好像一棵大樹,根不紮好,樹幹長得愈高,樹蔭長得愈大,愈容易被風連根拔起,這樣的情況很多。
所以一個人的罪業都是盛時所造,沒有德行的人,愈飛黃騰達,就會做出愈多錯誤的事情。後來這位書法家堅持把這些老師代筆的剔除在外,讓親筆寫的孩子真正能夠受到肯定。
這位書法家曾經跟我說過,他曾經找過非常多的書法老師,也花了很多錢向他們求教,結果都沒有學到真本事,他繞了一大圈,窮困潦倒都沒什麼錢了。
因為他有這一分要傳承中國藝術的使命感,所以皇天不負苦心人,最後遇到了他的書法恩師。他的書法老師不僅沒有收取他的學費,還讓他住在家裡跟著他學習。
所以,要讓孩子學到真本事,絕對不是花大把大把的鈔票,假如這些藝術家都要收這麼多的錢,其實已經透露出來他是德多還是只有才華?當一個人無德有才,他的才華、藝術境界絕對會遇到瓶頸而無法提升,因為藝術也是人心性的一種展現。為什麼很多藝術作品能夠感人至深,都與他的心境、仁慈的修養有直接的關係。
當他的書法老師把很多非常重要的心法技巧都教給他之後,就對他說:假如你沒有真正的德行,我把這些才能教給你,我是害了你一輩子。
因為這些才華很可能讓你在短時間之內名利雙收,而此時將是你人生出現危險情況的時候。
如果這時你不知謙卑,就會招來很多的嫉妒;不知節約、勤儉自己的生活,可能就會養成揮霍的習慣。所以很多藝術界的人,也都是曾紅極一時,結果很多晚年卻非常潦倒,那都是養成了奢華的習性。
所以他非常深刻的領受他老師講的這段話,謹遵老師的教誨處處謙卑。他才三十三歲,已經得到好幾次的大獎,而且常常義務教學。
我曾經也請他到海口幫我們指導寫書法,去了整整一個禮拜,他是分毫不取,還帶來很多毛筆送給我們海口的老師。所以德重要,德行是萬福的根基,有這個根基,福才能立得安穩。
有一個官員問老子:「我有兩個兒子,不知道以後應依靠哪一個?」老子就拿了一把錢放在桌上。
然後先對這個官員的大兒子說:「你只要打你爸爸一下,這些錢都是你的。」大兒子比較憨,低下頭說:「不行,怎麼可以打父親。」他寧死不從。接著老子又對這個官員的小兒子說:「你只要輕輕打一下你爸爸,這些錢都是你的。」這個小兒子聰明伶俐,腦筋轉得特別快,馬上過去打一下,趕快把錢收到口袋裡。老子就對這個官員說:現在你知道晚年應該靠誰了。
後來這位官員在晚年,確實是他的大兒子照顧他,小兒子到其他地方做生意。最後這位官員去世了,死訊傳到了小兒子的耳裡,小兒子說:「我來回要一段時間,不知又要少賺多少錢。」結果他連父親的喪禮都沒有參加。
所以老子很有智慧,可以從行為推出存心,因為「重利者必輕義」,只要與他的利益有衝突的人事,他一定不關心,一定把利擺在第一位。所以一般人對小孩,可能都特別欣賞那個聰明伶俐的孩子,但是往往晚年都是那些比較老實的孩子在照顧。
曾有一位母親生了三個孩子,老大、老二都大學畢業,老三高中畢業。
結果是哪個兒子照顧她?反而書讀愈多愈自私,只為自己著想。我們也看到很多的父母把孩子栽培到國外去念書,念到最後也沒有回來照顧父母終老,往往一去不回了。
有的在國外娶了太太,父母還要打老遠去探望,甚至於住了一段時間準備離開了,媳婦還會拿出帳單來,那真是讓父母心痛,早知今日,何必當初,不如不生好了。所以孩子不長德行,真正會氣死父母,真正會貽害家庭、貽害社會。因此,我們教育孩子要高瞻遠矚,要以德為本。
專而不雜
現代人求學問都犯一個很大的忌諱:貪多,覺得多就一定好。那不見得,因為多就會亂。《禮記.學記》裡有一句教誨「雜施而不孫,則壞亂而不修」。
一次讓孩子學一大堆東西,也沒有顧慮到孩子有沒有囫圇吞棗,到最後一定會學不好,甚至會讓孩子覺得不想再學了。你看現在很多孩子同時學三、四個才藝,到最後的結局是什麼?厭學。所以學東西、求學問甚至於求世間的技能都要專而不雜。
楊 老師學一個書法學了四十一年, 楊 老師教書法光是「永字八法」的第一個點就一定要讓孩子點幾千點,才可以再學下一個筆劃。現在的書法是不是這樣教?很多書法界的說:「你只要來學三個月,保證你能得獎。」我們要不要去?要冷靜!他是用什麼心境學藝術?急功好利。書法是拿來修身養性的心法。
如果一開始孩子學的都是功利,一定與藝術背道而馳,所以我們確確實實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。在書法藝術當中,能夠把這一個點點好,孩子的耐心、毅力就在這個過程磨出來。
孩子的基本功都能紮得紮實,一個人基礎好了再求發展才不會敗喪下來;假如基礎沒紮好,發展的愈快愈危險。
所以 楊 老師在學書法的過程,懂得了每一個字的結構,看起來就非常工整。
由這樣的態度,當她在處理事情的時候,也會提起這種觀照能力,事情要怎麼安排,才不會亂。在寫書法當中,她的定力成就了。而當定力成就了,她對人對事的處理就能有條不紊。所以學藝術終究的目的還是在提升道德修養。
孔夫子說:「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遊於藝」,而遊於藝也不離修道德,也不離養一個好的心性。所以,當 楊 老師再去學其他的藝術,比如學國畫、篆刻,因為她已在書法裡對於藝術有很高的敏感度,所以學其他的藝術速度都比別人快很多,甚至於學電腦也很快,因為她已養成鍥而不捨的定力和耐力。我們年輕人跟在她旁邊都覺得相對失色。
《三字經》說: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教跟學是一件事,有教、有學,「學之道,貴以專」。因為學雜了以後,心就散亂。世間任何的智慧和才藝,所強調的是悟性。你所積累的知識、常識達到某種程度以後,要看人的悟性。
譬如學中醫,如果沒有悟性的話,你只是會考試而已,真正病人給你看,你發抖,怕開錯藥。而悟性來自於專注,來自於對人的仁慈,感同身受。只有提升這些內在、心境界上的功夫,你才提得上去。
所以學藝術,不要同時學一大堆。才華的成就,好比挖井一樣,一口井探到底,水源就冒出來。
而這一口井的水又通任何地區的水源,所以學通了一種藝能,你再學其他的藝能,就會顯得比較簡單。所以要想讓孩子把才藝學好,首先把德行的根紮好,假如一個人很有才華而沒有德行,他這一生可能被自己的才華害死了。
學得多 孩子抱怨多
聽說現在有的父母帶孩子學習,每天都在學英文、學電腦、學跳舞、學下棋,每天排得滿滿的,孩子喘不過氣來。
所以我們教書發現有一個現象:學生怕放假。為什麼怕放假?因為放假比在學校上課更累,排得更滿;在學校,老師還和藹可親,學生還能喘喘氣。
曾經有個女孩學鋼琴得名,記者問她:「妳得了這麼大的獎,現在最想做的是什麼事?」結果那個女孩說:「我最想把我的鋼琴給砸了。」所以欲令智迷,父母只看到這個孩子得名了,看不看到她的內心是什麼狀態,父母被虛榮心這個欲望給障住了,完全感受不到孩子心靈的走向。所以這樣的孩子生活被逼的喘不過氣來,對父母都有怨恨。
當孩子對父母有怨恨,縱使他擁有再多的才藝、再高的學歷,他能幸福嗎?不可能。很多家長還是說:「但是學歷、才藝還是要有。」其實一個人孝心有了,要學這些東西不難。
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,真正歸功於我父親那一輩的人,他們也很有才華,學什麼都很認真、很踏實。他們都是因為有孝心,做人很厚道,才有這麼多的成就。
現在,我們這一輩的學了一大堆才藝,能創什麼出來?所以還是得看孩子的心地才對。
要讓孩子建立起很多重要的心態:孝心、愛心,還有負責任的心。現在的孩子責任心夠不夠?在家,如果孩子對家裡所有事情都視若無睹,我們還能期望孩子以後會有成就嗎?那真的是癡人說夢。哪個成功的人不具備責任心?所以責任心一定要訓練。
有個媽媽帶著自己的孩子,去見一個所謂的高材生,他功課很好,數學很好,鋼琴又彈得很好。這個媽媽看到他這麼多能力,自己剛好又跟他的母親熟悉,所以帶著孩子去跟他學習。
結果到了他們家,一坐下來,這個孩子開口就說:「我的數學老師很笨,他在算數學,我都算出來了,他還沒算出來。」然後:「我的鋼琴老師很沒能力,每次上課還叫我上去彈,他都不會彈,他都不彈。」這位媽媽聽了這個高材生講了這幾句話,心驚膽顫,趕快告辭把自己的孩子帶回去。
這個孩子才藝很高,但是他的心性往哪裡走了?目空一切,不可一世。說實在的,在我們整個成長過程,我的父親也沒有當面稱讚過我們的才能,而是用德行來感化我們,為什麼?人之初,性本善,父母的德行自然讓孩子感動,孩子起而效法。
人的善良不是褒出來的,人的善良是透過父母、透過長輩的表演而受感動的。所以教育沒有僥倖,一定是上行下效。我們從「行止不端」這句要省思的是:孩子有沒有具備一生家業、事業成敗應有的人生正確態度。
●教育的根本在孝
有一個孩子七歲,學了一個多月的《弟子規》,老師組織了一次活動,讓大家分享學後心得。
很多家長也都來了,這個七歲小男孩的母親也興高采烈坐在底下。這個小男孩上台第一句話就說:「我學了《弟子規》以後才知道,做人原來要孝順!」這句話很值得大家深思。
我們責備他人常說:「都這麼大了,連這點道理都不懂!」確實不懂,因為「人不學,不知道;人不學,不知義」,我們不僅不能責備,更應該包容、寬恕,應該用愛心去引導,成就這一生難得的緣分。
這個孩子講完第一句,接著又說:「我還沒學《弟子規》以前,每天都想著如何謀害父母。」七歲的孩子!他的母親聽到這句當場很錯愕,接著淚流滿面,她很難想像這是從她孩子口裡講出來的話。
父母為什麼這麼驚訝?因為腦子裡只盯著孩子的成績,眼睛只看著孩子所學的很多才藝,有沒有學的可以出去參加比賽。很多父母引以為榮的孩子,他們內心對父母可能有頗多的怨言。
因為父母逼著他生活得非常的緊湊,有時都快喘不過氣來,父母忽略了家庭和樂的氣氛。
當父母不斷逼孩子學這個學那個,他學得很雜,內心會很煩躁。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,是孩子的內心需要安慰、需要引導的時候,父母卻都不在身旁,「父子有親」的「親」就會慢慢的疏離,變怨。
教育孩子要從根本抓起,當我們從孝、從德行抓起,孩子一生的學業,以至於他往後經營家庭的家業、事業,才能成就。確實,我們冷靜來思考,人生學業、家業、事業要能真正有所發展,根源在德行。
沒有好的德行,不懂得尊重老師,不可能有真實的學問;沒有德行,不能給下一代好的模範,家庭往後就會經營得亂七八糟。難道我們寧可沈浸在孩子是個博士學位的喜悅之中,而把他推向往後離婚,以至於家庭破碎的道路嗎?
現在離婚率很高,而離婚率最高的是什麼學歷的人?這些數字都很值得我們冷靜思考。
現在憂鬱症的人很多,自殺率也很高,這些都透露出很多人只追求外在的虛榮,沒有真實內在心靈的健康,沒有真實的德行,我們絕對不願意看到孩子往後的人生有這些情境。
當孩子有德行,他才懂得看人,懂得選擇好的伴侶。假如沒有德行,看到漂亮的女孩子就想把她娶回來,但我們也不能怪他,因為我們沒教。
從小我們就覺得學很多東西就會有本事。其實,只要你注意觀察憂鬱症患者,就會發現:他們很多都是讀一大堆書,然後把自己的思想都搞亂了。
在這個時代,明白人太少了。現在的孩子都被送去學跳舞、學唱歌,學一堆東西。《大學》說,「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」,教育孩子的先後在哪?在這個時代,你不冷靜的話,你所走的路一定是本末倒置。
現在本末倒置的情況比比皆是,我記得小時候,都是我媽媽說「去叫爺爺吃飯」。我跑出我們家的門,開始想今天是星期幾,爺爺最可能出現在哪裡。
然後趕快跑去,叫「爺爺吃飯了」!我這一句「爺爺吃飯了」,不只一個人笑,所有聽到的人都微笑。為什麼?孫子叫爺爺吃飯,那是天倫之樂,是一種德行。
德行一流露出來的時候,人人看了都會歡喜,因為人都有好善、好德之心。現在是爺爺、奶奶追出去叫孫子吃飯,顛不顛倒?顛倒了! 所以孝心不紮,縱使他有再高的學歷、再強的才藝,也不可能讓父母歡喜,更不可能經營出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。所以教育孩子要看得很深遠。
我們今天希望孩子有健康的思想人生態度,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先有正確的思想,教兒教女先教自己。這個孝字,我們不要單只看到是父子關係當中的孝,孝的含義非常的深遠,是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。所以我們現在的每個念頭都影響子子孫孫,當我們有了這種態度,那我們對自己的念頭會很謹慎,不敢再放縱自己錯誤的想法,要有這樣的警覺性。
●做人更重要
有一群二十歲上下的孩子,他們有的考上相當好的大學,但是他們放下了,他們覺得念大學那是知識,做人更重要。他們先學做人,後學知識才藝,他們的志向也是「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」。
他們的父母也很支援,就來我們這裡來學習。因為他們都是主動學習,這些教他們的老師也覺得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」,所以老師也教得很歡喜。他們有五十八個同學,那一天集體去醫院做身體檢查。
到了醫院,他們排得很整齊,而且每個人都穿唐裝,然後就有條不紊就接著上樓去了。因為腳步很輕盈,又沒有講話,所以沿路大家看到這群年輕人是這種模樣,就覺得好像在看一道風景一樣的好奇。
當這些孩子上樓坐好的時候,旁邊就有人走過來對著老師講:「你們這些孩子是不是聾啞學校的?」他看現在的年輕人到公共場合,不是大吼大叫的,就是在開玩笑的,怎麼會有這麼整齊的年輕人?結果他這麼一問,全部的學生都笑了。
這個時代很顛倒,不正常的都變成正常,正常都變不正常。年輕人應該守禮,不可以吵鬧是正常,現在反而覺得都不吵的年輕人是否有點問題。
正己化人
有個學校的教務主任,他也來參加我們為期五天的課程,那五天抄的筆記比他大學四年寫的還多。
他回去之後,找了三個對教育很有使命的老師。這三個老師又去上海參加五天的課,結果上完課後,有位老師上台分享學習心得,他說:「我體會到了要把學生教好,最重要的,要從我自己開始做起。」他有這樣的領會,我們都感受到他的學生有福了。
所以這三個老師回去之後,都在他們自己的班級開始講《弟子規》。他從自己做起,所以三個班級長期與家長做教育的溝通,上《弟子規》的課。這三個班級的學生特別懂事,特別有禮。
校長看到這樣教學生很好,認同了,所以下了一道指令:全校都要學《弟子規》。這個校長很有魄力,他們本來連小學一年級都要學英文。
學英文重要還是學德行重要?從小就學一堆才藝的孩子以後就一定有成就了嗎?往往學雜了,腦子一片混亂。而且當一個人對自己文字背後的文化都不能深入了解,那他用什麼標準去了解別人的文化?
所以我們下一代的危險就在這裡,如果他們對自己的文化不了解,對做人的仁義禮智的分寸都沒有概念,一下子學了很多英文,唱那英文歌,所有西方的做法他照單全收,根本分不出好壞。
那些殺盜淫妄,讓人不能入目的動作風氣,他們就會全盤都吸進來,因為他們沒有自己文化的基礎分辨不出是非善惡好壞。
我們讓孩子早一點學英文看起來是好事,事實上,我們是早讓不好的文化污染了自己孩子的心靈,我們不自知。
真的,不能一窩蜂的像飛蛾撲火一樣衝,一定是先學好自己的文化、自己的語言,才能再學好別人的語言與文化,快不一定能達到效果。
這個校長說:英文課拿掉,全部先從《弟子規》學。一個領導有這樣的決心,那是整個學校學生的福分。
這個校長的先生有一天看報紙,看到有教授發表說:《弟子規》不能讀,《弟子規》有糟粕、有愚孝。
她的先生看了這篇文章,就跟女校長講:「妳要注意,妳看人家在批評,你繼續這樣教《弟子規》,你可能路線會走錯,到時候妳的烏紗帽都掉了。」結果這女校長說:「他有他的看法,我有我的責任,我要為學生的一輩子負責,我不是為他的六年或者幾年負責而已。」
接著她跟她先生講:「旁邊就是初中,每年寒暑假放完,多少的學生去墮胎,我都看在眼裡,我能不好好教他們德行嗎?我能讓我的學生繼續走那條路嗎?這些事實都擺在我們眼前,我們還不教孩子德行,我們到底在推他們向什麼路?統統是知識的灌輸,他們的生活非常煩躁,內心沒有溫暖、沒有愛,他誤以為那個欲望叫愛,一下子就跌下去了,一下子離家出走的很多。」
這位女校長講完這番話,她的先生對她肅然起敬,然後對她說:「我覺得妳很適合當國家的領導人。」那一年香港教育界組團到大陸訪問,希望吸收一些好的學校的經驗。
整個廣東省就推薦這所學校給他們參觀,因為他們學校的教育就是以孝為核心推出來的,所以頗見成效。
這個教務主任,這個校長從自己做起,從班級做起,從自己學校做起;現在透過學校的成果,還可以讓整個省,甚至香港其他地區來跟他交流。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,是可以當下從自己做到的。
後來他們去參加校外教學,帶學生出去。結束之後,遊覽車上都很乾淨,沒有搞得很亂。
結果,回來之後,那個旅行社發表了一篇文章:「做旅行社這麼長的時間,從來沒有看過一個學校的學生這麼有禮貌,而且還會沿路撿紙屑,維護整個環境的乾淨。」
所以正己一定能夠感化人。我們真正要利益這個社會,不要著急,從我心做起,從我家做起,從我這個社區做起,然後從我縣做起;再來,從我省做起,放眼世界。人要有這種胸襟氣度,立了大志,人生才沒有白來,才會無怨無悔。
留言列表